隨州網

標題: 湖北隨州淅河《乾隆版•聶氏宗譜》(一)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隨州夢    時間: 2015-8-9 21:42
標題: 湖北隨州淅河《乾隆版•聶氏宗譜》(一)
湖北隨州淅河《乾隆版•聶氏宗譜》(一)

        湖北隨州淅河《乾隆版·聶氏宗譜》
       (根據(jù)兩部手抄本輯錄整理而成)
          前言:
(一)這是湖北隨州淅河聶氏遷祖榮貴公后裔保存下
來最為完整的族譜資料。她的出現(xiàn),能夠為榮貴公后
裔尋根認祖提供可貴而又可靠的族脈線索,也是這支
族脈接上《中華聶氏通譜》必不可少的階梯。當代散
居在湖北隨州、湖北其他市縣以及河南、安徽等地的
榮貴公后裔,或者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直系祖先,或
者能夠憑借本族通用“字派聯(lián)”,找到最親近的祖脈,
形成完全合乎規(guī)格的《合譜》?傊寄芤源藶楦
據(jù),直接與榮貴公相連接。
(二)根據(jù)最原始的族譜資料,榮貴公后裔自十一世
開始的“字派聯(lián)”是:“春明家永泰,世德紹文光。懋
學崇元士,先緒兆慶長!边^去在網上見到的“字派聯(lián)”,
多把“懋學崇元士”寫為“懋學從元士”。這大概是
因為隨州地方語言口音把“崇”讀為“cóng從”,在
耳聞口傳中產生的誤會。根據(jù)“字派聯(lián)”的整體語義,
應該是“崇”而不應該是“從”。
    (三)榮貴公是在明代嘉靖年間,與另外兩位祖先佐公
    和曾一公共同遷來淅河。具體從何地遷出及其源于哪一
    支祖脈,以往一直是個“謎”。近日通過查閱相關聯(lián)的族
    譜資料,已經有了新的發(fā)現(xiàn),并已形成書面文字(詳見
    即將在網上公布的《湖北隨州淅河聶氏遷祖榮貴公祖脈
         探賾》)。希望淅河聶族各個支脈,都能以此《乾隆版·聶
         氏宗譜》為基礎,首先完善各自始于榮貴公的祖脈傳承世
            系,并以此為起點,進一步深入研究,探明榮貴公的直系
            祖脈傳承脈絡,為推動《中華聶氏通譜》工程,盡到我們
    應盡的責任。
        (四)根據(jù)兩部手抄本的全部內容,此《乾隆版·聶
         氏宗譜》共有三個組成部分,即:“聶氏新修宗譜序”、
        “聶氏祠堂記”、“隨州淅河鎮(zhèn)聶族譜系”。有關輯錄整
         理的難題答疑,已分別在正文之后,另有說明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隨州淅河聶氏遷祖榮貴公第十五世孫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聶泰輔(猷軒)敬撰
第一,聶氏新修宗譜序
【原文】人之有祖,如木之有本、水之有源也。木枝百而本一,水派萬而源同①。不溯本尋源,雖處天高地厚之中,不知身所自出。譜之貴乎修也,明矣。蓋譜者,所以辨同異,聯(lián)親疏;使同者不至于異,親者不至于疏。敬宗收族之道②,于斯寓焉。
    夫譜之作也法:不得混異為同,離同為異,兩語盡之矣。是故至有自來,派有繇分③;遡而上之④,皆一體也。聽其失而不相收卹⑤,又(何)乘騂騂角弓之義⑥?古作譜者,異雖顯弗附也,同雖微弗捐也⑦。君子所以篤仁孝之經而貽之世世者,由此道也。閱數(shù)十年往矣,宗法廢而子孫之曰失其序也,于是乎有譜。
譜也者,君子以類族辨物同人于宗焉⑧!断蟆吩虎幔骸啊擞谧凇,吝道也⑩!鄙w傷之矣!“豈無他人?不如我同姓⑪!眲t《杕杜》之所為⑫,詠睘睘也⑬。在昔,篤敘周親,亦曰國之宗盟,同姓為重。作譜者,合之以其姓,綴之以其食⑭,靡不致嚴于九族五宗之法⑮。而別子為祖,繼祖為大宗⑯,繼禰為小宗⑰。數(shù)百年而下,大宗小宗有如聶氏之井井焉。前為誰、后為誰而昭穆不亂者⑱,以其有譜在焉。
譜者,追遠而統(tǒng)眾也。遠則有時而或遺,眾則有時而或忘。不有譜以聯(lián)之,則尊祖收族之心無以自盡。但時會所遭,雖滄海桑田不無變易,家聲之流傳保無散佚淪亡之患哉!乃當流離播遷之日⑲,亦兢兢焉憂其失墜⑳,必什襲而珍之_,使世世子孫目睹而知所由來矣。ㄟ@篇古文,是清朝乾隆年間湖北隨州淅河應忠、應洪、應恒諸公后裔新修《聶氏宗譜》的“序言”)
【注釋】①派:水的支流,泛指分支。②收族: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,團結族人。《禮記·大傳》:“尊祖故敬宗,敬宗故收族,收族故宗廟嚴!标悵患f:“收,不離散也。宗道既尊,故族無離散!雹埕恚和坝伞薄"苓i:同“溯”。⑤ 卹:同“恤”。收恤:作“收容救濟”解。⑥騂騂角弓:意思是,“后裔俊拔遠勝前輩”。⑦異雖顯弗附也,同雖微弗捐也:異姓雖然顯貴,不去攀附;同姓雖然卑微,也不嫌棄。⑧君子以類族辨物,“同人于宗”焉:君子分析人類群體、辨別各種事物以審異求同,就是《周易》說的“同人于宗”。⑨《象》:是指《周易·同人·象辭》。⑩“‘同人于宗’,吝道也”:這是《周易·同人·六二·象辭》的原文。意思是說,“在宗族內部和同于人”,是能否導致憾惜后果的必由之道。⑪“豈無他人?不如我同姓!保菏恰对娊洝ぬ骑L·杜杕》中的兩句詩詞,意思是說:“難道我周圍沒有人群?只是誰也比不上同族同姓的親人!⑫杕(dì地):樹木孤立貌!抖艝m》:指《詩經·唐風·杜杕》篇名。⑬睘睘(qióng窮):孤立無依貌。⑭綴:連結。食:祭獻,享祀。⑮靡:副詞,表示否定,相當于“無”、“莫”、“不”。九族:以自己為本位,上推至四世之高祖,下推至四世之玄孫,合為九族。五宗:古代宗法,繼承始祖的后人為大宗;繼承高祖、曾祖、祖、父的后人為小宗;大宗一,小宗四,合為“五宗”。 ⑯大宗:中國宗法社會以嫡系長房為“大宗”,余子為“小宗”!抖Y記·大傳》:“有百世不遷之宗,有五世則遷之宗!碧瓶追f達疏:“百世不遷之宗者,謂大宗也;云有五世則遷之宗者謂小宗也。”⑰禰(nǐ你):奉祀亡父的宗廟。⑱昭穆:供奉祖先的排位秩序,始祖居中,二、四、六世祖居左,稱為昭;三、五、七世祖居右,稱為穆。此處泛指宗族關系。⑲流離:因災荒戰(zhàn)亂流轉離散。播遷:遷徙,流離。⑳兢兢:小心謹慎貌。_什襲:重重包裹,意思是鄭重珍藏。
【譯文】人們有祖先,如同樹木有根、流水有源。樹木生長百條枝干,只有一個總根;流水形成萬條分脈,只有一個源頭。如果不尋根求源,生活于世界的人們,就不知道自己是從那里來的。這樣說來,撰修宗譜的重要性就非常明白了。所謂宗譜,就是用以辨認宗親,禮待親疏;不致于把宗親當外人,讓親情漸漸疏遠。敬重祖先、關愛族親的道理,已經全部蘊涵于宗譜之中了。
    撰修宗譜的基本原則是:不能混淆宗族關系,視異姓為同族,把宗親當外人。這兩句話已把修譜的大原則講得十分清楚了。所以各方宗親有去有來,各處流水有合有分;順序向上追尋,都會成為一個整體。如果聽任宗親散失而不相容互濟,何以承擔讓后裔俊拔勝過前輩的宗族大任!古代撰修宗譜,異姓雖然顯貴,不去攀附;同姓雖然卑微,也不嫌棄。凡是篤守仁孝之道、使之世代相傳的君子,都會遵從這條祖訓。往后經歷幾十年了,一旦宗法荒廢而子孫產生失序的迷惑,這時宗譜就會發(fā)揮作用了。
宗譜的意義,在于幫助仁人君子分析人類群體、辨別各種事物以審異求同,在宗族內部和同于人。《周易·同人·象辭》說:“‘在宗族內部和同于人’,是憾否之道!边@樣的詩歌大概是最悲傷了:“難道我周圍沒有人群?只是誰也比不上同族同姓的親人!薄对娊洝ぬ骑L·杜杕》篇的心聲,正是詠嘆失去宗親、孤立無依的悲傷。在厚愛至親的遠古時代,國家主導的宗盟制度,也都說是以同姓為重。那時撰修宗譜,合為一譜的依據(jù)是同姓,相互連結的紐帶是祭祖,沒有不嚴格遵守“九族”、“五宗”的規(guī)定。而由嫡長子、庶子分別祭祖,在祖廟祭祀的是大宗,在父廟祭祀的是小宗。經過幾百年下來,全社會的大宗、小宗祭祀都像我們聶氏宗族一樣井然有序。祖宗牌位誰在前、誰在后之所以有條不紊,都是因為有宗譜可依。
宗譜的重要作用,在于追祭遠祖而統(tǒng)合族眾。因為祖?zhèn)骶眠h有時會有疏忘,因為族親眾多有時會有遺露。如果不通過宗譜保持族親關系,那么尊重祖先、愛護族親的真情就無法盡心盡力。然而社會時勢的變遷,滄海桑田都不可能不發(fā)生變化,家族正道的傳承能無散佚淪亡的憂慮嗎!即使到了流離遷徙的日子里,也應該小心謹慎地擔心宗譜的失墜,必須倍加關愛而穩(wěn)當珍藏,讓后世子孫能夠看到宗譜而知道自己的由來。
【附注】1、這篇《聶氏新修宗譜序》,及下一篇《聶氏祠堂記》,同時見于兩部手抄本。在小二房抄本中能夠見到全文,在小長房抄本中只能見到部分殘篇。2、抄本中的《聶氏新修宗譜序》及下一篇《聶氏祠堂記》,都是沒有斷句的繁體字文言文。在輯錄整理時擅為斷句,對個別疑難字辭作了注釋,并把全文譯為現(xiàn)代語言。所有這些不一定準確,僅供研究參考。3、在這篇《聶氏新修宗譜序》及下篇《聶氏祠堂記》中,都沒有載明榮貴公遷自何處,似乎有違常理。何以如此?尚待研究。
    第二,聶氏祠堂記
【原文】漢東之國隨為大①。隨之東二十里溝陂屯上②,名“鄉(xiāng)朱所二甲”。東北棗園山大段隙地數(shù)百余畝;溆蓙恚寺櫴献孀谒z之地,自明朝以迄大清數(shù)百余年。溯洄祖德③,言念宗功④,其貽謀非不遠也⑤,而享祀寧有忒乎⑥?馬鬣可封⑦,而烝嘗之(祭)罔愆⑧;斧形在望⑨,而僾見之心難忘⑩。雖亡者已遠,生者莫置。蓋以后人之昌熾⑪,惟在以往之培植。祖宗之憑依,專賴本支之祭掃。余等乃異世之孫,安能恝然于在天之靈乎⑫!是以邀同合族人等,公議建立祠堂,以報祖德。聞者莫不欣然踴躍。爰是各蠲微貲⑬,擇于乾隆丁酉年仲春月上浣之吉⑭,坐落老宅灣東阡⑮,作癸山丁向。至本年秋后告厥成。其田地荒熟山陂數(shù)十余畝,東至聶家東岳廟和尚沖為界,南至宋姓田地邊為界,西至蔣姓田地為界,北至河心為界。以上四界明白,每年租稞七十余擔,以作祭祀不時之需。錄入譜中,俾后世子孫永遠存照。特記!
【注釋】①漢:水名,漢水,也稱漢江,為長江最長的支流。發(fā)源于今陜西省寧強縣,流經湖北省,在武漢市入長江。漢東:漢江以東。隨:周朝國名,姬姓,侯爵。在今湖北隨州南。戰(zhàn)國時期滅于楚。漢置隨縣,晉末于縣置隨國。南朝宋改為隨陽郡。齊梁改隨郡,西魏改隨州。明初改州為縣。后復置州,以州治隨縣。清因之,屬湖北德安府。民國初又改州為縣,舊屬湖北江漢道。今屬湖北隨州市。②陂(bēi悲):堤防,堤岸。亦指山坡。③洄:逆流而上。溯洄:往上追溯。④言念:想念,思念。言,助詞。⑤貽謀:源于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有聲》:“貽厥孫某,以燕翼子。”后以“貽謀”指父祖對子孫的教誨。⑥寧:豈,難道。忒:變更。⑦馬鬣(liè列):又稱馬鬣封,墳墓封土的一種形狀,亦指墳墓。⑧烝嘗:本指秋冬兩個季節(jié)祭祀祖先,后亦泛指祭祀。罔:無,沒有。愆:違背,違失。⑨斧形:墳墓封土的一種形狀,亦指墳墓。⑩僾:仿佛。僾見:《禮記·祭義》:“祭之日,入室,僾然必有見乎其位。” ⑪昌熾:興旺,昌盛。⑫恝(jiá 甲)然:猶淡然。⑬蠲:(juaān捐):疾速。在此,可能是用以代替“捐”字。貲:通“資”。 ⑭上浣:農歷每月上旬。⑮阡:田地中間南北方向的小路。
   【譯文】漢江以東的古代諸侯國以隨國為最大。隨城東二十里、靠近河邊山坡地上的村屯,名稱為“鄉(xiāng)朱所二甲”。村屯東北棗園山的一片空閑地約有數(shù)百畝?疾炱鋪碓,就是我們聶家祖宗遺留下來的風水寶地。從明朝一直到大清朝已經數(shù)百年了。追思先祖大德,懷念前輩偉功,其祖訓并非不深遠,而他們應該享有的祭祀難道還能改變嗎?馬鬣形狀的祖墳依然如故,而秋冬兩季的祭祀一直沒有違失;斧形祖墳清晰可見,而祭祀仿佛見著的先祖神影永遠難以忘懷。前輩的亡故雖已久遠,在世子孫的祭奠從未停止。這是因為后世子孫的興旺昌盛,全仰往日先祖的培養(yǎng);祖先神靈的依托,專靠我們這條聶氏支脈的祭掃。我們都是隔著朝代的子孫,怎么能淡然對待先祖的在天英靈!因此我們邀集全族同人,共同議定建立祠堂,以報達先祖的大恩大德。聽到這個消息的族人,沒有不欣然響應、踴躍參加。于是各自速捐微資,選在乾隆丁酉年(1777年)二月上旬的吉日開工,祠堂位置座落在老宅灣南北向小路附近的地段,勘定為癸山丁向。到本年秋后全面竣工。祠堂所轄田地荒熟山坡數(shù)十余畝,東至聶家東岳廟和尚沖為界,南至宋姓田地邊為界,西至蔣姓田地為界,北至河心為界。以上四界明白,每年租稞七十余擔,隨時提供祭祀之需要,F(xiàn)如實錄入譜中,使后世子孫永遠存照。特書此記!
  建修祠堂首人  憲章  國祥  建臣  純臣  坤柱  國英  文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任遠  天云  尚珍  越千  元傑  王臣  國臣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(以上見于應洪公后裔宗譜手抄本)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國臣  國□  □□  價人  □□  □□  純臣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尚珍  坤柱  天云  文遠  朋舉  廷瑞  任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元傑  天海(以上見于應忠公后裔宗譜手抄本)
【附注】1、參與建修祠堂者,只有王臣公的生卒年月見于譜文。王臣公,是榮貴公的八世孫,生于雍正八年(公元1730年)六月初十日,享年三十五歲,亡于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二十日。以此為據(jù),這部原始的《聶氏宗譜》,大約是在乾隆早期修成。兩部手抄本中出現(xiàn)的乾隆以后的譜系,是由小長房后裔家齊、家聲公和小二房后裔家德公分別補寫。(小長房后裔注明,曾有兩次補寫。一是嘉慶二十三年由九世祖士遠公補寫,二是光緒十九年由十一世祖春泉公、十三世祖家齊和家聲公合作補寫)2、建修祠堂之先祖名諱,只有極少數(shù)見于譜文。原因大概是:小三房應恒公脈系的宗譜已經全部丟失,又無手抄本存世。其中屬于應恒公脈系的名諱,自然未能見于譜文。同時,現(xiàn)存的兩部宗譜手抄本,所抄錄的族脈譜系肯定不全。抄錄者的直系祖脈可能比較齊全,非直系祖脈抄錄較少。上面那些未見于譜文的建修祠堂首人名諱,可能多是抄錄者的非直系祖脈。

第三,隨州淅河鎮(zhèn)聶族譜系
一   最早三代祖脈系
遷祖世系
名  諱
出生時間地點
卒 時 葬 地
族脈
傳承
江西


十四世





聶榮貴

正德十二年丁丑(1517年)三月初三日辰時生于本宅人氏,享年八十五歲。
亡于萬歷庚子年七月二十八日未時卒。葬于聶家山。
父為“道長公”,育子一: 森.
胡  氏
正德乙亥年六月初九日丑時生于胡家崗人氏,享年八十九歲。
亡于萬歷壬寅年正月二十四日亥時卒。與夫同塋。



十五世




聶  森

嘉靖十九年庚子(1540)十月十六日卯時生于祖宅人氏,享年七十九歲。
亡于萬歷戊午年八月二日亥時卒。葬屋后墳一塚阡,艮山坤向。
父為榮貴公。育子三:先章,申章,興章。通稱大三房。
王  氏
嘉靖戊戌年十月初一日生于五條沖王家灣人氏,享年七十七歲
亡于萬歷甲寅年十二月二十日午時卒。與夫同塋



十六世








聶申章
太皇嘉靖四十三年甲子(1564)八月初八日子時生于祖宅人氏,享年七十四歲。
亡于崇禎丁丑年二月初二日被兵一時氣絕傷故,葬于東北隅阡陌,癸山丁向。
父為森公。育子三:應忠,應洪,應恒。通稱小三房。
沈  氏
嘉靖壬午年二月二十六日子時生于淅河老街人氏,享年四十八歲
亡于萬歷已酉年十月初四日巳時卒。葬于本宅屋后。
萬  氏
隆慶辛未年十月十二日丑時生于萬家店生長人氏,享年六十七歲
亡于崇禎丁丑年四月內在家病故,與夫同塋。
【附注】1、以上名諱在兩部手抄本中均有記載,且文字內容完全相同。2、隨州新修《聶氏族譜》云:遷始祖榮貴公膝下有一子、三孫。一子即二世祖森公;三孫即三世祖先章公、申章公、興章公,后人稱之為“大三房”。其中大三房興章公遷到河南,大長房先章公另立譜系,大二房申章公后裔則形成了應忠公、應洪公、應恒公三支譜系,后人稱之為“小三房”。所言與上述譜文完全相同。3、淅河聶氏宗親世代相傳云:榮貴公是隨其父母“道長公”和“管氏”一道遷來淅河。2007年版隨州《聶氏族譜》記載:“道長、夫人管氏自江西……入隨州淅河鎮(zhèn)……。后道長公繼續(xù)北上入河南!保ㄒ292頁)“生卒失考,桐柏聶家小河經書記載,個人遷入河南!保ㄒ320頁)但兩部乾隆版《聶氏宗譜》手抄本,未見相關內容記載。(待續(xù))(由于上網受到字數(shù)的限制,后文字數(shù)太多,無法輸進全文。欲覽全文者,請登陸《中華聶網》和《安徽聶網》。非常感謝。






歡迎光臨 隨州網 (http://m.khc555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